期刊简介
《中华创伤杂志》(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能较充分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调查,部位伤救治,创伤分子生物学、创伤免疫学、组织修复及组织工程研究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医学院校、医疗科研单位均将本刊列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居国内医学期刊,尤其是外科类期刊的前列。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中华创伤杂志》2003年度影响因子为1.011,总被引频次为1252,他引总引比0.86。在国际上,本刊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80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50-1098/R
邮发代号: 78-83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重庆
出版地区 重庆
订购价格 460.00
杂志荣誉 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创伤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8050
- 国内刊号:50-1098/R
- 出版周期:月刊
-
联合腱外侧半肌腱反转移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Ⅳ型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经改良联合腱外侧半肌腱反转移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Ⅲ~Ⅳ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7年10月-2014年8月肩锁关节脱位患者64例,其中男53例,女11例;年龄23~65岁[(43.75±10.47)岁].骨折按照Rockwood分型:Ⅲ型27例,Ⅳ型37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韧带重建组(行喙锁韧带重建结合锁骨钩钢板治疗术,26例)和内固定组(行锁......
作者:曾明;付士平;夏荣刚 刊期: 2017- 03
-
喙锁固定联合解剖锁定板治疗不稳定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锁骨远端骨折占所有锁骨骨折的10%~30%[1-2].Neer[3]于1963年首次描述了该骨折,根据骨折线与喙锁韧带和肩锁关节的位置关系可将其分为5型:Ⅰ型发生在喙锁韧带与肩锁韧带之间,骨折无明显移位;Ⅱ型为骨折移位,可分为两个压型:Ⅱa骨折线在喙锁韧带内侧、Ⅱb骨折线在喙锁韧带中间伴锥状韧带断裂而斜方韧带完整;Ⅲ型骨折累及肩锁关节,无明显移位;Ⅳ型为儿童骨膜鞘骨折;Ⅴ型为粉碎性骨折、有游离骨片......
作者:曾金才;朱立帆;吴卫东;钱学峰;鞠文;蒋富贵 刊期: 2017- 03
-
Internal-braceTM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
目的探讨Internal-braceTM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近期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17例(17踝)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4~36岁,平均31.8岁.左踝6例,右踝11例.患者均行Intemal-braceTM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
作者:宋斌;周云烽;陈娜;李卫平;宋卫东;陈仲;杨睿;侯景义;欧阳毅 刊期: 2017- 03
-
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后缘骨折块的形成机制和动态变化
胸腰椎骨折是常见的脊柱损伤.排除病理性骨折,美国每年新增近35000例胸腰椎损伤患者[1-4].在Ⅰ级创伤中心,有4.4%的患者为胸腰椎骨折,其中19%~50%的患者伴脊髓损伤[5].胸腰椎爆裂骨折是胸腰椎骨折的常见类型,约占所有脊柱骨折的10%~20%,占胸腰椎骨折的50%[6-8].胸腰椎爆裂骨折往往伴随更高的脊髓损伤风险,是引起脊髓损伤常见的原因之一[4].椎体前高度丢失、后壁骨皮质连续性中......
作者:赵兴;范顺武 刊期: 2017- 03
-
胸腰椎骨折治疗的热点问题探讨
胸腰椎骨折的诊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无论手术效果、致残率控制的满意度均较以往都有大幅的提升.但是在专业的诊治中仍存在种种分歧,无法得到明确的统一.现就存在的部分热点问题尝试阐述和探讨.......
作者:徐荣明;吕亮 刊期: 2017- 03
-
胸腰段损伤分型和治疗原则
胸腰段的解剖结构及位置特殊,成为脊柱损伤高发的部位,胸腰段损伤在临床上也为常见[1].当我们面对胸腰段损伤患者时,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法,如何选择手术入路,甚至如何选择内固定装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如何对胸腰段损伤进行评估.自1930年B(o)ehler[2]提出胸腰椎骨折分型以来,胸腰段损伤的分型系统不断更新.Denis三柱概念[2]的提出,对胸腰椎损伤分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真实全面描述和反映损......
作者:孙天胜;张志成 刊期: 2017- 03
-
体位复位结合钉棒系统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骨折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后行后路小切口钉棒系统固定、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50~72岁,平均63.2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明显神经症状.均体位复位后行后路小切口钉棒系统固定结合PK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并发症情况,评估......
作者:李国庆;马维虎;孙韶华;陆联松;阮超越;赵华国;王扬 刊期: 2017- 03
-
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置钉与骨水泥强化治疗中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置钉与伤椎骨水泥强化在治疗中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中老年OVCF患者62例,其中男22例,女30例;年龄55~70岁,平均61.3岁.骨折部位:T118例,T1220例,L122例,L212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E级.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
作者:韩雷;全仁夫;孙观荣;李强;胡文跃;田观明;徐金渭;徐建柱 刊期: 2017- 03
-
靶向椎体成形术与传统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传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靶向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15例单节段OVCF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传统PVP组(126例)和靶向PVP组(89例).靶向PVP向骨折区域穿刺置管及侧口推杆推注骨水泥.根据骨水泥在骨折区域的填充情况把传统PVP组分为填充充分亚组(110例)和填充不充......
作者:叶林强;梁德;姚珍松;莫凌;余伟波;黄学成;唐晶晶;徐继禧;江晓兵 刊期: 2017- 03
-
小切口Schwab4级截骨结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
目的探讨小切口Schwab4级截骨结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4例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58~70岁,平均64.5岁.手术距初始骨折时间6~14个月,平均8.6个月.骨折畸形愈合10例,未愈合4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5~10.0分[(8.5±1......
作者:刘新宇;阎峻;原所茂;田永昊 刊期: 2017- 03
动态资讯
- 1 胸腰椎骨折外科治疗相关问题探讨
- 2 减少严重创伤患者医源性辐射暴露的优化放射学检查策略
- 3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4 气胸肺压缩率的CT测量诊断
- 5 脑损伤患者躁动的原因及镇静镇痛研究
- 6 锁定钢板和传统钢板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比较分析
- 7 单纯后方入路治疗合并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
- 8 编织网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 9 后路动态内固定装置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研究进展
- 10 钝性胸外伤致上腔静脉破裂一例
- 11 放线菌酮对大鼠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仿生凝胶修复猪关节软骨缺损
- 13 微创动力髋螺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 14 新型股骨干骨折闭合撑开复位器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 15 颌面部撞击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 16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
- 17 提速后火车创伤的损伤类型变化特点
- 18 胶原膜及同种异体骨引导兔桡骨再生的特点及机制
- 19 大鼠创伤性骨髓炎后骨骼肌过度纤维化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的相关性
- 20 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综合创伤评分方法研究及其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