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创伤杂志》(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能较充分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调查,部位伤救治,创伤分子生物学、创伤免疫学、组织修复及组织工程研究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医学院校、医疗科研单位均将本刊列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居国内医学期刊,尤其是外科类期刊的前列。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中华创伤杂志》2003年度影响因子为1.011,总被引频次为1252,他引总引比0.86。在国际上,本刊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80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50-1098/R

邮发代号: 78-83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重庆

出版地区 重庆

订购价格 460.00

杂志荣誉 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创伤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创伤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8050
  • 国内刊号:50-1098/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中华创伤杂志2015年第8期文章
  • 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治疗严重肝损伤

    严重肝外伤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其中外伤性肝破裂仅次于脾破裂和肾挫伤,居第三位[2].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迅速控制出血、纠正休克、修补破损肝脏、减少并发症发生.第一肝门阻断法(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可有效控制出血,同时门静脉血流阻断后所导致的肠淤血会造成肠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可保留健侧肝脏血供,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保证胃肠道血流的通畅,对其他脏器干扰小.笔者回顾性分析我......

    作者:沈佳佳;潘凡;张小进;江艺 刊期: 2015- 08

  •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4月神经外科ICU(NICU)收治的sTBI患者7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容量组(≤2000ml,40例)和高容量组(>2000ml,3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LFR治疗.分别测量两组不同时相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

    作者:杨细平;张馨予;涂悦;赵明亮;刁云锋;张赛 刊期: 2015- 08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评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TBI)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月急诊入院的209例中、重度TBI[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12分]患者资料.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颁布的DIC诊断标准(国际DIC评分)以及日本卫生部颁布的DIC诊断标准(日本DIC评分)对每位患者进行DIC评分,计算DIC评分预测进展性颅内出血(PHI)和预后的受试......

    作者:袁强;吴惺;卢香琼;孙一睿;虞剑;吴雪海;李智奇;杜倬婴;胡锦 刊期: 2015- 08

  • 单纯颅脑创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变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单纯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早期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的变化,分析其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HI)的相关性,为治疗PHI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年龄≥16岁的中、重度单纯TBI患者112例,分别采集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h、48h外周静脉血标本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D-二聚体、纤维蛋白蛋(FIB)及FⅦ活性.每2......

    作者:卢香琼;吴惺;吴思荣;路鑫;袁强;虞剑;孙一睿;杜倬婴;毛颖 刊期: 2015-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