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创伤杂志》(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能较充分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调查,部位伤救治,创伤分子生物学、创伤免疫学、组织修复及组织工程研究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医学院校、医疗科研单位均将本刊列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居国内医学期刊,尤其是外科类期刊的前列。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中华创伤杂志》2003年度影响因子为1.011,总被引频次为1252,他引总引比0.86。在国际上,本刊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805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50-1098/R
邮发代号: 78-83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5
出版地区 重庆
出版地区 重庆
订购价格 460.00
杂志荣誉 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创伤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8050
- 国内刊号:50-1098/R
- 出版周期:月刊
-
高原地区风钻爆炸致严重多发伤一例
1病历资料患者男,20岁,移居高原2年.因风钻爆炸致全身多发伤后1h于2005年4月18日入院.入院时意识不清,血压为零,脉搏测不出,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右下腹大量小肠外露,右腹股沟区及右大腿大片皮肤撕脱缺失、部分肌肉离断,伤口内混有大量黑色颗粒,右侧精索横断,右侧睾丸外露,右手自腕关节离断,仅少量皮肤相连.......
作者:蒲东利;孙胜;向凯;孙延平;秦斌;吴继军;杜子友 刊期: 2007- 01
-
椎弓根螺钉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安全使用方法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技术在下颈椎疾病的安全使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6年3月76例下颈椎疾病行颈椎椎弓根固定患者,其中49例为颈椎骨折脱位,23例为颈椎病,4例为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前均行X线和CT等检查,术中在C形臂X线监视下置钉,术后行X线和CT检查了解螺钉位置.结果76例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术后CT显示,342枚螺钉中有37枚(10.8%)螺钉穿破椎弓根......
作者:徐荣明;马维虎;刘观牋;阮永平;校佰平;王庆;胡勇;孙韶华;赵刘军 刊期: 2007- 01
-
经口咽Ⅱ型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系统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经口咽改良Ⅱ型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ypeⅡtransoralatlantoaxialreductionplate,TARP-Ⅱ)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TARP-Ⅱ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并采用枢椎双皮质固定法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15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2例.ASIA运动评分(83.0±13.4)分(46~100分).结果平均随......
作者:尹庆水;夏虹;吴增晖;昌耘冰;权日;艾福志;章凯;麦小红;刘晖;何帆;刘景发 刊期: 2007- 01
-
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
目的探讨经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伴不全四肢瘫的疗效.方法4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伴不全四肢瘫患者,先侧卧位局部麻醉,经后正中切口暴露脱位节段的上椎板上缘至下椎板下缘,采用撬拨复位技术解除关节突的交锁;复位后可做两节段的侧块螺钉固定或棘突间钛线缆、钢丝固定(Stauffer法);然后变换体位为仰卧位,全身麻醉下经颈椎前路清除脱位椎间的椎间盘、上下终板,常规髂骨块植骨融......
作者:刘立岷;宋跃明;刘浩;胡隽宇;龚全;李涛;曾建成 刊期: 2007- 01
-
Hangman骨折的稳定性评价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复杂类型Hangman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并分析其疗效.方法本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9~54岁,平均36岁.根据是否有合并损伤分为两组:A组(单纯Hangman骨折)11例;B组(复杂类型Hangman骨折)12例,其中合并Jefferson骨折和C1,2不稳4例,合并C6,7骨折脱位6例.Hangman骨折按Levine-Edwards分类法,A组:Ⅰ型4例,Ⅱ型3例,ⅡA型......
作者:邱勇;钱邦平;王斌;俞扬;朱泽章 刊期: 2007- 01
-
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内固定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3年2月-2006年5月,对22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经关节螺钉Axis钢板固定10例;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固定12例,共置入78枚经关节螺钉.术中运用Klekamp经关节螺钉技术,以侧块中心点内侧1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行四层皮质固定.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
作者:马维虎;刘观燚;徐荣明;孙韶华;黄雷;阮永平 刊期: 2007- 01
-
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估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03年5月-2006年7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37例,回顾性分析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防治.结果37例患者采用Vertex系统固定30例,Axis系统固定7例.寰枢椎完全复位32例,大部分复位5例.寰椎侧块和枢椎椎弓根显露过程中出现静脉丛出血30例次.寰椎和枢椎各置钉74枚,寰椎后弓打孔置钉时5例5处寰椎后弓断裂和下壁破裂,......
作者:王清;康建平;谭美云;侯宗亮 刊期: 2007- 01
-
亚低温对重型脑损伤后血清IL-1β和S-100β蛋白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sTBI)患者血清IL-1β和S-100β蛋白含量变化以及亚低温治疗对IL-1β和S-100β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46例sTBI患者随机分成常温治疗(normothermia-treated,NT)组和亚低温治疗(mildhypothermia-treated,HT)组,分别予以常温治疗和亚......
作者:范学政;周开宇;潘红日;金涌;姜军合;毛天明;金杭煌;王广涛 刊期: 2007- 01
-
鼻区骨折CT影像学分型探讨
面部鼻区骨折是常见的外伤之一,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在鼻区骨折诊断中的广泛应用,传统诊断手段的不足日渐显现,漏诊、误诊率较高[1].近年运用CT技术诊断鼻区骨折的报道较多[2,3],逐步成为常规检查,但仍缺乏统一的分型和诊断标准,给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估和伤情判定等带来了一定的混乱.为此,笔者对近年鼻骨及鼻旁骨骨折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情况,对骨折进行分型.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端军;刘红强;郭万宏;王微;周维亮 刊期: 2007- 01
-
Medpor植入修复眶壁爆裂性骨折并发眼球内陷术后视功能评估
目的应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植入体薄片植入进行眶壁缺损修复,观察其对外伤性眶壁爆裂性骨折并发眼球内陷的修复效果,评估术后患者的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1996年12月-2005年6月,共治疗眶壁爆裂性骨折并发眼球内陷患者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18~50岁,平均31.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d~6.5年,合并复视患者45例,视力较受伤前降低者39例.采用下睑缘切口,于下眶缘骨膜下沿内下......
作者:任敏;滕利;归来;张智勇;丁波;吴国平;卢建建;杨锴;庄洪兴 刊期: 2007- 01
动态资讯
- 1 环形捆绑克氏针串接治疗重型髌骨粉碎性骨折
- 2 小容量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犬血流动力学及内脏组织灌注的影响
- 3 前路减压+后路硬膜内松解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不全瘫
- 4 腺病毒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移对大鼠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 5 氟骨病颈椎管狭窄症术后血肿致脊髓损伤的诊治对策
- 6 创伤性膈肌破裂与膈疝的救治
- 7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
- 8 热应激对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 9 183例儿童坠落伤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 10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脑损伤的影响
- 11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肺损害及对策
- 12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前路与后路手术疗效对比观察
- 13 生长相关蛋白-43与周围神经损伤及再生
- 14 外伤性肾上腺损伤的CT表现
- 15 爆震伤致食管破裂抢救成功一例
- 16 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10例
- 17 多聚乙醇酸-羟基磷灰石复合体为支架的骨髓基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 18 院前急救在318例腹部创伤中的作用
- 19 拉伸刺激下力生长因子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
- 20 原发性颅脑冲击伤致伤机制及病理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