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创伤杂志》(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能较充分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调查,部位伤救治,创伤分子生物学、创伤免疫学、组织修复及组织工程研究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医学院校、医疗科研单位均将本刊列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居国内医学期刊,尤其是外科类期刊的前列。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中华创伤杂志》2003年度影响因子为1.011,总被引频次为1252,他引总引比0.86。在国际上,本刊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首页>中华创伤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创伤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8050
  • 国内刊号:50-1098/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中华创伤杂志2016年第01期

3D打印技术辅助经口前路个性化手术治疗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

夏虹;王建华;吴增晖;艾福志;马向阳;章凯;王智运;马立敏;尹庆水

关键词:寰枢关节, 脱位, 成像, 三维, 计算机辅助设计
摘要: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口咽前路个性化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2月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的48例颅颈交界区复杂畸形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9例,女29例;年龄6 ~59岁,平均35岁.其中合并寰椎枕骨化28例,游离齿状突19例,合并C2~3融合17例,合并C2~5融合1例,寰椎后弓不连1例,寰椎后弓缺如1例.所有患者均有肢体麻木、四肢无力、站立或行走不稳等脊髓压迫症状.颈椎MRI检查均发现寰齿间隙(ADI)增宽,寰枢稚脱位.术前将CT扫描获得的原始DICOM格式图像数据转入Simpleware软件,进行三维图像建模,然后以STL格式输入3D打印机复制出与患者等比例的颈椎快速成型模型供手术使用.患者均实施经口咽前路复位钢板(TARP)固定手术,其中1例接受前后路联合手术.测量术前、术后患者ADI以判断寰枢椎复位情况,测量颈延角(CMA)以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判断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145±45) min,出血量(53±15)ml.手术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96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62枚,枢椎椎体螺钉36枚,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1枚,枢椎椎板螺钉1枚.术后CT扫描结果显示,62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有4枚外倾角偏大,部分进入椎动脉孔,但未出现临床症状;36枚枢椎椎体螺钉均位于椎体内.置钉总优良率98%.术后CT重建图像显示,寰枢椎较术前明显复位,ADI由术前(8.7±4.9)mm改善为术后(2.7±1.9)mm(P<0.05),CMA由术前(123±17)°改善为术后(159±18)°(P<0.05).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9.5±1.7)分,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至(15.7±0.9)分(P<0.05).术后随访10~58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 结论 对于合并颅颈交界畸形的寰枢椎脱位患者,3D打印技术有助于对手术方案的设计、手术过程的辅助,起到提高手术精准度及安全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