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创伤杂志》(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能较充分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调查,部位伤救治,创伤分子生物学、创伤免疫学、组织修复及组织工程研究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医学院校、医疗科研单位均将本刊列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居国内医学期刊,尤其是外科类期刊的前列。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中华创伤杂志》2003年度影响因子为1.011,总被引频次为1252,他引总引比0.86。在国际上,本刊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首页>中华创伤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创伤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8050
  • 国内刊号:50-1098/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中华创伤杂志2001年第01期

软骨细胞的永生化及其生物学特性

何清义;李起鸿;许建中

关键词:软骨细胞, 永生化细胞, 生物学特性, 增殖能力, 细胞来源, 细胞工程, 体外长期培养, 基因治疗, 细胞库, 实验, 软骨组织工程, 靶细胞, 组织工程化, 治疗应用, 预先处理, 细胞周期, 细胞数量, 细胞传代, 体外研究, 体外培养
摘要:软骨由软骨细胞、胞外基质(胶原纤维、蛋白多糖)及水组成。其中后两者所占比例较大,软骨细胞数量较少,所以从软骨中获得软骨细胞来源有限[1];并且软骨细胞增殖能力低,代谢缓慢,体外培养对密度高度依赖,且为有限增殖,传代到第9代左右,细胞出现老化现象,使传代难以为继。特别是软骨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有去分化的趋势,表型(特别是Ⅱ型胶原)难以保持[2]。上述这些问题,都是软骨细胞库建立及软骨细胞工程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众多学者一直试图建立一种能够长期培养、表型稳定的永生化软骨细胞。  一、 永生化的定义及意义  所谓“永生化”(immortalization),就是指细胞处于连续的细胞周期而终止其发育进程,通俗一点说就是“使细胞获得了无限的增殖能力”[3]。建立永生化细胞至少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可以在体外研究软骨细胞的分化与生长及增殖之间的关系。②永生化的软骨细胞可以考虑作为软骨细胞工程的细胞库或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前者为软骨组织工程提供大量的经过预先处理和优化的软骨细胞,真正做到“组织工程化”;后者则使基因治疗应用于软骨细胞成为可能,因为正常软骨细胞传代、增殖有限的缺点妨碍了基因转染阳性靶细胞的挑选、鉴定及回输。③可以作为药理或毒理研究的标准细胞。④有利于对各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因为各个实验室的软骨细胞来源不同,培养方法各异,传代千差万别,使得实验结果难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