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创伤杂志》(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能较充分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调查,部位伤救治,创伤分子生物学、创伤免疫学、组织修复及组织工程研究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医学院校、医疗科研单位均将本刊列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居国内医学期刊,尤其是外科类期刊的前列。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中华创伤杂志》2003年度影响因子为1.011,总被引频次为1252,他引总引比0.86。在国际上,本刊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首页>中华创伤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创伤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8050
  • 国内刊号:50-1098/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期刊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中华创伤杂志2001年第04期

参附注射液防护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夏中元;郑利民

关键词:参附注射液, 防护, 肠黏膜, 缺血再灌注损伤, 门静脉血, 乙状结肠, 统计学意义, 复苏期, 休克复苏, 作用机制, 含量, 放血, 动脉插管, 血液动力学指标, 全身血管阻力, 监测, 肌酸磷酸激酶, 股动脉, 动物, 肠系膜上静脉
摘要: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保护已成为防治休克后MODS的重要研究领域。参附注射液(SF)对肠道,特别是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防护作用,且治疗MODS疗效确切[1]。但关于SF保护肠黏膜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笔者旨在通过观察SF对失血性休克复苏期间乙状结肠黏膜pH(pHi)、肠道氧摄取率(O2ER)、门静脉血肌酸磷酸激酶(CPK)、肠黏膜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SF保护肠黏膜的作用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及分组:家兔21只,体重2.0~2.4 kg,雌雄不拘,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休克再灌注组(B组)及SF治疗组(C组)。 2.动物准备:家兔用质量浓度为10 g/L的戊巴比妥钠按30 mg/kg行静脉麻醉,气管切开插管、机控呼吸。股动脉插管供平均动脉压(MAP)监测及放血用,股静脉置管输液。左颈总动脉插管于左心室内,测定心输出量(CO)。张力计Tonometry置入乙状结肠内,监测其pHi变化。开腹直视下将硬膜外用导管经肠袢静脉置入门静脉内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供门静脉血 CPK活性及血气监测,并计算肠道O2ER。 3.实验程序:动物肝素化后,参照Lamson法自股动脉放血(2 ml*kg-1*min- 1),使MAP降至5.33 kPa(1 kPa=7.5 mm Hg)并维持稳定。1 h后回输所放血液及等量林格液,C组于复苏开始时同时首剂静脉注射SF(2.1 ml/kg),随后用微量泵连续注入SF(5.0 ml*kg-1*h-1)2 h。B组用等量等渗盐水代替SF,余同C组。A组只进行手术操作,不放血。 4.观察指标及时点;分别于实验前(S0)、休克后1 h(S1)、再灌注后1 h(REP1 )及2 h(REP2)测定乙状结肠pHi、肠O2ER、门静脉血CPK及全身血液动力学指标。pHi 按Henderson-Hasselbach方法计算。复苏2 h后全部致死并取回肠末端4 cm长的肠段,刮下肠黏膜匀浆,测定黏膜MDA含量。 5.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采用t检验。 二、结果 1. SF对乙状结肠pHi、门静脉血CPK活性的影响:休克后1 h,B组肠pHi显著低于同时相A 组及本组S0时,且复苏期间仍显著低于同时相A组及本组S0时(P<0.01或P< 0.05);在REP1及REP2时,B组中pHi与S1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在REP 1及REP2时,肠pHi较B组明显升高(P<0.05)。休克复苏期间B组门静脉血CPK呈进行性增加,高于同时相A组及本组S0时;C组则变化不明显,接近于A组(表1)。 2. SF对肠黏膜MDA含量及肠O2ER的影响:休克复苏2 h,C组肠黏膜MDA含量[(49.64 ±8.74) nmol/g湿组织]显著低于B组[(63.81±11.4) nmol/g湿组织](P<0.05),而与A组相应时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肠O2ER 在REP1和REP2时分别为(0.312±0.047)%和(0.327±0.101)% ,显著高于B组相应时相的(0.226±0.039)%和(0.215±0.095)% (P <0.05);而B组复苏期间肠O2ER持续低水平,与S1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 0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SF对MAP、CO及全身血管阻力(SVR)的影响:C组复苏时MAP均显著高于B组相应值(P <0.05),C组在REP1时CO为(0.38±0.08) L/min,显著高于B组[(0.31 ±0.04) L/min],而在REP2时[(0.37±0.12) L/min]显著高于A组[(0.33±0.09) L/min]和B组[(0.32±0.11) L/min](均为P <0.05);C组复苏期间SVR低于B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