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简介

  《中华创伤杂志》(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能较充分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调查,部位伤救治,创伤分子生物学、创伤免疫学、组织修复及组织工程研究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医学院校、医疗科研单位均将本刊列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居国内医学期刊,尤其是外科类期刊的前列。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中华创伤杂志》2003年度影响因子为1.011,总被引频次为1252,他引总引比0.86。在国际上,本刊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过期药品:原包装≠安全

时间:2025-08-01 10:34:35

在医疗废弃物管理领域,过期药品的处理一直是公众容易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当面对原包装状态下的西药、中药或保健品时,许多人会陷入"包装完好是否意味着药物安全"的认知误区。实际上,即使保留着生产厂家最初封装时完整的塑料袋、纸盒及附属说明书,过期药物的化学性质变化早已超出原包装所能保障的安全范围。

原包装药品的特殊性解析

所谓原包装,是指药品出厂时由生产企业完成的初次封装体系,通常包含直接接触药品的内包装(如铝箔板、玻璃瓶)和具有产品信息的中包装(纸盒、说明书)。这种双重防护结构在有效期内确实能保障药品稳定性,但过期后可能发生三种风险:西药有效成分降解产生毒性、中药饮片霉变污染包装材料、保健品添加剂析出腐蚀包装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药饮片的原包装若采用可降解环保材料,过期后更易发生材质分解导致的二次污染。

分类处置的黄金标准

对于带原包装的过期药物,正确的处置流程应该分三步走:

1.保持封装完整性:整盒过期药品应维持原包装的密封状态,避免拆开内包装分拣。研究显示,完整包装能减少90%的药物成分直接暴露风险。

2.识别药物类型差异:西药原包装需用记号笔划掉药品信息防止误用;中药饮片因可能含有植物性毒素,需单独封装;保健品则要注意液体残留可能渗透包装。

3.投放专用回收渠道:所有医药废弃物都应投入社区"有害垃圾"红色容器,特殊包装如中药的陶瓷罐需另行处理。某地环保部门数据显示,规范投放的原包装药品回收率比散装药物高47%。

常见误区的科学辟谣

"包装完好的药片看起来没问题"是最危险的认知偏差。实验证实,过期阿司匹林在原包装中存放3年后,虽外观未变但水杨酸含量已超标8倍;中药饮片在看似完好的纸袋内可能已滋生黄曲霉菌。另一个误区是将药品包装分类错误——铝塑板属于可回收物,但沾染药物残留后应整体归为有害垃圾;而中药的纸质说明书若无污染可单独回收。

特殊场景的处置方案

遇到大体积原包装药品(如未拆封的5升消毒药水),建议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回收点。对于跨境药品的外文包装,可通过药品监管局APP扫描识别成分后再分类。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某些缓释制剂的原包装含有控释芯片,这类复合型包装需整体按医疗废物处理。

在垃圾分类精细化的今天,过期药品处置已从简单的"扔对垃圾桶"升级为系统的风险管理行为。记住这个专业口诀:“原装不拆封,整盒投红桶;中药防泄漏,西药划信息”。当我们用对待化学废料的严谨态度处理每粒过期药片,就是在守护地下水系的安全防线——这远比纠结"包装是否可惜"更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