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华创伤杂志》(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能较充分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调查,部位伤救治,创伤分子生物学、创伤免疫学、组织修复及组织工程研究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医学院校、医疗科研单位均将本刊列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居国内医学期刊,尤其是外科类期刊的前列。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中华创伤杂志》2003年度影响因子为1.011,总被引频次为1252,他引总引比0.86。在国际上,本刊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止痛药使用指南与注意事项
时间:2025-07-01 09:56:30
在日常生活中,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而合理使用止痛药能有效缓解不适。面对头痛、牙痛、肌肉痛或关节痛等常见症状,不同类型的止痛药各司其职,但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它们?本文将系统梳理三类主流止痛药的特性与注意事项。
非甾体抗炎药:对抗炎症的“多面手”
这类药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同时发挥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想象它们像消防员,既能扑灭组织炎症的“火势”,又能降低疼痛信号的“警报声”。适用于关节肿痛、肌肉拉伤或痛经等与炎症相关的疼痛,口服后1-2小时效果显著。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胃黏膜损伤,建议饭后服用以形成“保护盾”,且每日剂量不宜超过说明书上限——好比再好的消防员也需要轮休,过量使用会加重肾脏和心血管负担。
对乙酰氨基酚:温和的“体温调节师”
作为扑热息痛的主要成分,它专精于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并调节体温中枢。就像空调遥控器,能快速关闭发烧的“高温模式”,但对炎症几乎无作用。因此更适合头痛、牙痛等轻度疼痛,或作为儿童退烧首选。需特别警惕的是,其代谢产物可能对肝脏造成“隐形攻击”,每日最大剂量成人不超过4克(约8片500mg剂型),且避免与含酒精饮品同服——相当于肝脏每天只能处理固定量的毒素,超载便会引发损伤。
阿片类药物:疼痛管理的“终极武器”
从罂粟中提取的这类强效镇痛药(如吗啡、可待因),通过直接“麻痹”中枢神经系统的痛觉感知发挥作用。它们像特种部队,能瞬间压制癌症疼痛或术后剧痛,但伴随呼吸抑制、便秘等高风险副作用。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剂量需精确到毫克级——如同使用高浓度药剂需要滴定管测量,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呼吸“宕机”。复方制剂常搭配非甾体抗炎药形成“协同作战”,但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用量,避免药物代谢物堆积成“体内垃圾”。
安全用药的黄金法则
1.对症选药:非炎症性疼痛选对乙酰氨基酚,红肿热痛需非甾体药,剧痛才考虑阿片类。
2.时间窗口:连续服用非甾体药超过3天需评估风险,阿片类切勿自行增减剂量。
3.特殊警戒:孕妇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儿童慎用阿片类,老年人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
疼痛管理如同精密调校的仪器,了解每种药物的“工作原理”和“安全红线”,才能让现代医学的馈赠真正造福生活。记住,所有止痛药都只是暂时屏蔽信号的“缓冲垫”,根治病因才是终极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