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华创伤杂志》(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能较充分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调查,部位伤救治,创伤分子生物学、创伤免疫学、组织修复及组织工程研究等。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医学院校、医疗科研单位均将本刊列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居国内医学期刊,尤其是外科类期刊的前列。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中华创伤杂志》2003年度影响因子为1.011,总被引频次为1252,他引总引比0.86。在国际上,本刊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健康科普:避开四大养生陷阱,让身体回归平衡之道
时间:2025-05-22 09:02:07
“养生”本是好事,但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用力过猛”的坑里。尤其是中老年朋友、亚健康人群和养生爱好者们,常常因为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而让身体越养越累。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最常见的四个养生误区,帮大家找到真正的平衡之道。
误区一:补品当饭吃,越补越虚?
很多人觉得“补药无害,多多益善”,结果补出一身毛病。比如有人听说人参大补,每天泡水喝,结果上火失眠;还有人长期吃阿胶,反而脾胃胀满。其实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同样是疲劳,有人是气虚,有人是阴虚,乱用补药就像给汽车乱加机油——型号不对,发动机反而磨损更快。
科学建议来了:补之前先辨体质。比如胃寒的人吃枸杞可能加重腹泻,而胃热的人喝姜茶就是火上浇油。养生节目里的方子再好,也得先问问医生:“这药适合我吗?”记住,补品不是万能钥匙,平衡饮食才是根本。
误区二:排毒产品天天用,肠道越洗越脆弱
“排毒”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心动,但市面上的排毒产品很多是“披着羊皮的狼”。比如某些肠道排毒胶囊,本质就是泻药,长期用会导致肠道功能退化,就像反复冲刷的水管,最后连正常水流都兜不住。更危险的是盲目拍打淋巴部位,非但不能排毒,还可能引发炎症甚至堵塞淋巴系统。
真正的排毒其实很简单:好好睡觉、适量喝水、多吃膳食纤维。身体自带“清洁工”,何必花冤枉钱买副作用?
误区三:运动狂飙14小时,膝盖先喊救命
运动是良药,但剂量超标就成了毒药。有人为了减肥每天跑10公里,结果关节磨损;有人跟着直播跳操两小时,第二天直接横纹肌溶解。科学研究早就敲响警钟:每周运动超过14小时,健康收益反而下降,这和完全不运动的人几乎站在同一健康起跑线上。
但别被吓到!哈佛大学的研究给出新思路:哪怕每天只做12分钟高强度运动(比如快走、爬楼梯),也能像一杯浓缩咖啡一样,迅速激活502种代谢产物,改善血糖、血脂甚至延缓衰老。记住,运动要像煲汤——小火慢炖才出滋味。
误区四:饿到眼冒金星,减肥变减命
“一个月瘦20斤”的flag背后,往往是极端节食的陷阱。有人每天只吃水煮菜,结果脱发、停经;有人戒掉所有主食,反而情绪暴躁、记忆力下降。这种减肥法堪比“身体大罢工”——当热量摄入低于基础代谢的70%,免疫力会断崖式下跌,原本想甩掉的脂肪反而被身体当成“战略储备”死死抱住。
健康减重的秘诀在“微调”:用糙米替代白米饭,用蒸煮替代油炸,每天减少300大卡(相当于少喝一杯奶茶),既能稳步瘦身,又不会饿到头晕眼花。
平衡养生的三大黄金法则
个体化定制:别人的“神仙水”可能是你的“砒霜”。比如中老年人补钙要搭配维生素D,亚健康人群运动需循序渐进,养生爱好者别盲目跟风网红疗法。
适度原则:无论是吃饭、运动还是吃补品,牢记“七分饱”哲学——留三分余地,身体才有缓冲空间。
自然为本:少折腾,多顺应。晒太阳补阳气、早睡养肝血、大笑释放压力,这些零成本的养生法才是真正的“长寿密码”。
养生不是冲刺赛,而是一场马拉松。与其追求极致,不如学会与身体对话,在动静之间找到专属你的平衡点。毕竟,最好的医生永远是你自己——只要你愿意给它恰到好处的温柔。